|
(2025年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
(1)“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歷程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實現良好開局。
(2)“十五五”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3)“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從國際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我國具備主動運籌國際空間、塑造外部環境的諸多有利因素。同時,國際經濟貿易秩序遇到嚴峻挑戰,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彰顯。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有效需求不足,國內大循環存在卡點堵點;新舊動能轉換任務艱巨。
變局蘊含機遇,挑戰激發斗志。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二、“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4)堅持“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5)“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人民至上。
——堅持高質量發展。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強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動能,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做優增量、盤活存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好”的經濟秩序。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
(6)“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快速突破,并跑領跑領域明顯增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驅動作用明顯增強。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在此基礎上再奮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三、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7)優化提升傳統產業。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滾動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技術改造升級,促進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加快產業模式和企業組織形態變革。增強質量技術基礎能力,強化標準引領、提升國際化水平,加強品牌建設。優化產業布局,促進重點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
(8)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著力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加快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探索多元技術路線、典型應用場景、可行商業模式、市場監管規則,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培育獨角獸企業。
(9)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
(10)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
(11)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新型舉國體制,采取超常規措施,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生物制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
(12)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更多承擔國家科技攻關任務,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高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加大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力度。
(13)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評價導向,深化項目評審、機構評估、人才評價、收入分配改革,暢通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人才交流通道,激發創新創造動力活力。
(14)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
五、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
(16)擴大有效投資。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提高投資效益。完善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帶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提高民間投資比重,增強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增長動力。
(17)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統一市場基礎制度規則,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信息披露、社會信用、兼并重組、市場退出等制度,消除要素獲取、資質認定、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等方面壁壘,規范地方政府經濟促進行為,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六、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18)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七、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
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循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
(21)積極擴大自主開放。
(22)推動貿易創新發展。
(23)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有效實施對外投資管理,健全海外綜合服務體系,促進貿易投資一體化,引導產業鏈供應鏈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24)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強與共建國家戰略對接,強化合作規劃統籌管理。
九、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疊加效應,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發揮重點區域增長極作用,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28)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扎實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促進東中西、南北方協調發展。鞏固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現代化城市,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能級。
(29)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加強重點城市群協調聯動發展,促進區域創新鏈產業鏈高效協作。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加快發展,培育發展若干區域性中心城市,拓展流域經濟等模式。
(32)加強海洋開發利用保護。堅持陸海統籌,提高經略海洋能力,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加強海洋科技創新,鞏固提升海洋裝備制造業優勢,壯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
十一、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7)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十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
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增強綠色發展動能。
(45)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優化。
(46)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著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能源強國。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推進煤電改造升級和散煤替代。全面提升電力系統互補互濟和安全韌性水平,科學布局抽水蓄能,大力發展新型儲能,加快智能電網和微電網建設。提高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推動能源消費綠色化低碳化。
(47)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深入實施節能降碳改造。推動煤炭和石油消費達峰。發展分布式能源,建設零碳工廠和園區。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范圍,加快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標準體系,推動引領國際規則標準完善和銜接互認。
(48)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能源等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
十三、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
(50)加強重點領域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夯實國家安全基礎保障,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重大基礎設施安全。加強網絡、數據、人工智能、生物、生態、核、太空、深海、極地、低空等新興領域國家安全能力建設。
十四、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高質量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按照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三步走”戰略,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邊斗爭、邊備戰、邊建設,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戰略能力。
(53)加快先進戰斗力建設。
(55)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十五、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為實現“十五五”規劃而奮斗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61)充分調動全社會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創新創造活力,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萬眾一心、勠力進取的生動局面。
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共同奮斗,不斷開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新局面。
|